爱尚小说网 > 迎接紫薇圣人 > 2

2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1t;/p>

        (翻译:有物混然而成,先于天地而生。寂静啊空虚啊,独自存在而不改变,循环运行而永不懈怠,可以作为万物本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取字叫做“道”,勉强取名叫做“大”。“大”又叫做“逝”,“逝”又叫做“远”,“远”又叫做“反”。“反”是道的运动,“弱”是道的运用。天下万物产生于“有”,“有”产生于“无”。)&1t;/p>

        (备注:1、本段开头总领全文基调,告诉人们描述之对象,即“道”,包括其特征特性,同时表明其为万物天地之本源,全文即围绕“道”而展开。&1t;/p>

        2、混,不是混沌的意思。天地由混沌初开而生,混沌在天地之前,道是一直存在的(即无生无灭),更在混沌之前。故而混沌并非自太初便存在,太初只有无尽的寂静与空虚。&1t;/p>

        3、其“勉强”称之为道。人的认知是有限的,用有限的认知去阐述无限的存在是不可能的,故而为“勉强”阐述。&1t;/p>

        4、“逝”“远”“反”都是“道”的特征,“反”即“返”,表明了“道”的运行方式,所以不难明白古代为何那么崇拜圆这个图形了吧,因为它最接近于“道”。&1t;/p>

        5、“弱”是道的运用,因为强梁者不得其死,因为“反”是道的运动,物极必反,至弱便是至强。圆无棱角,无法伤人伤物,又不会使己受伤,可谓至柔至弱,亦为最强。&1t;/p>

        6、从“独立而不改”可知,“道”并不是混沌,一来不必运用两个名称,二来混沌初开分为天地,并非独立不改。那何来“道”独立而不改之说?借《知北游》言:&1t;/p>

        东郭子问于庄子曰:“所谓道,恶乎在?”庄子曰:“无所不在。”东郭子曰:“期而后可。”庄子曰:“在蝼蚁。”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东郭子不应。&1t;/p>

        庄子曰:“夫子之问也,固不及质。正、获之问于监市履狶也,‘每下愈况’。汝唯莫必,无乎逃物。至道若是,大言亦然。周遍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1t;/p>

        对于道在哪里,每个人也有同样的疑问,因为从没有人见过,庄子的回答是:这个问题原本就没有涉及到本质,因为道无所不在,使用再大的言辞来说明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周”“遍”“咸”,或是本段“大”“远”“逝”,只是名称不同,实质是相同的。其以猪的下腿肥了全身必定是肥来举例道的无处不在,我们也对“道”做出过勉强的解释,所以说道化生万物而依然独立不改。&1t;/p>

        7、“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该句即是说天下万物最初产生于物质,而物质最初产生于能量。科学已经证明,物质无限细分下去最终空无一物,可见“有”即物质,“无”即“空间”本身。之于人亦然。《阴阳应象大论篇》曰:“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味伤形,气伤jing,精化为气,气伤于味。”意思是,水火是阴阳的征兆,味归于形体,形体归于气,气归于精,精源于化,化即化生。人体之精来源于食气,气指天气;形体能量来源于食味,味泛指食物。化生为精,气成为形。所以中医告诉大家气是事物的本质,决定事物的性质、状态及存亡是没有问题的。)&1t;/p>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1t;/p>

        (翻译:道空虚,然而有人却使用不会穷尽。深邃啊!好象万物的宗主。隐秘啊!好像有实际存在。我不知它是谁家之子,好像在天帝之前。道化生一,一化生二,二化生三,三化生万物。万物背负阴而抱向阳,以两气交冲作为“和”。天下都对我说道大却好像不具体。正因为大,所以好像不具体。如果具体,它很早就渺小了。)&1t;/p>

        (备注:1、该段承接上段继续对道进行阐述,包括其特性与功用。“而用之或不盈”疑为“而或用之不盈”的倒装。&1t;/p>

        2、“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在此重申道是万物之宗,在天帝之先。《大宗师》曰:“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1t;/p>

        与此同意,在描述道的特点外,表达了道在混沌、天地之前;无为无形故而“似”万物之宗,“似”或存;“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即有“独立而不改”之意。&1t;/p>

        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生是化生之意,此为道化生万物之大体过程,后文有详细叙述,《天地》亦有大略描述曰:“泰初有无,无有无名。一之所起,有一而未形。物得以生谓之德;未形者有分,且然无间谓之命;留动而生物,物成生理谓之形;形体保神,各有仪则谓之性;性修反德,德至同于初。同乃虚,虚乃大。合喙鸣。喙鸣合,与天地为合。其合缗缗,若愚若昏,是谓玄德,同乎大顺。”&1t;/p>

        翻译:最早只有“无”,没有“有”也没有名字。而后“一”兴起,有“一”而没有形状。万物得之以为生叫做“德”。未形者(就是混沌)产生分别,(阴阳)亲密无间叫做“命”。(阴阳)滞留运动进而化生万物,万物生成生命的机理叫做形体。形体守护精神,各有仪理法则叫做“性”。修性返归于德,德会同于太处之境。同于太出则虚无,虚无则大。合喙如鸣,喙鸣如合,与天地相合。它的合不露踪迹,好像蒙昧又好像是昏暗,叫做玄德,同于大顺。&1t;/p>

        4、“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世间万物,有生命者无生命者莫不如此,事物之形成和存在依赖于物质和能量的密不可分。水火为阴阳之征兆,以火为例,燃烧这种现象不能单独存在,必须有可燃物作为支持,而任何事物都具有或高或低的能量也是常识。维持事物稳定存在的原因便是冲气以为和,如果世间物质与能量处于极不平衡的状态,则天地动荡不休,万物不得安宁,人则疾病暴起。&1t;/p>

        《周易》全篇无不在讲述阴阳之道,《黄帝内经》也大体如此,篇章虽多,但无不是以和为贵,天地之道如此,人之道亦然。)&1t;/p>

        5、“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此为大道无形之意,无形故不受限制,譬如灵魂,禁锢于肉体之内则处处受限,而融合于大道之中则与天地其寿无有竟时,所以从宏观的尺度上讲,我就是宇宙本身。&1t;/p>

        6、人为天地合气化生,故而周身无不符合天地阴阳之道。譬如天地由混沌而分,人则始生而无性别,三月成形而后乃分,此皆为“一生二”焉。7、天地化合,人乃生之。那阴阳是如何在人体内交汇的呢?《太阴阳明论篇》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曰:“足太阴者里也,其脉贯胃属脾络溢,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ye。”于是,人体上下交通,外内相关,阴阳得以交冲而为和。)&1t;/p>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太。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1t;/p>

        (翻译:秉持“大”象,天下归往,归往而不伤害,则安于宁静太平。音乐与美食,使过客止步。道说出口,平淡无味,看不见,听不到,使用没有穷尽。)&1t;/p>

        (备注:1、上段讲道的大,该段则紧接阐述执“大”之益处,即可使天下归往而太平,又阐明道的特性,即看不见听不到用不尽。&1t;/p>

        2、道又曰大,大则容纳,譬如海纳百川,故守大道则可归往天下。)&1t;/p>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1t;/p>

        (翻译:看不见叫做夷,听不到叫做希,摸不到叫做微。这三者不可追究,因此混沌为一。它的上面不光明,它的下面不阴暗,无边无际不可以命名,又回归于无物。这就叫做没有形状的形状,没有物体的形象,称作“惚恍”。迎着它看不见它的前头,跟着它看不见它的后面。把握着古时之道,来驾驭当今的事物。能了解往古的初始,就称为道的纲纪。)&1t;/p>

        (备注:1、与上文对接,并阐述道生一的过程。&1t;/p>

        2、惚恍其实就是混沌,我们说“一”就是混沌,其实“一”与混沌稍有不同,混沌的特点是“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一切都混沌在一起,故而不可名。那么“一”呢?简而言之,“一”为一团“和”气,即阴阳未分时之“和”气,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故而混沌便是混沌,“道”即所谓无极,“一”即所谓太极,“二”即所谓阴阳。&1t;/p>

        3、“复归于无物”,无物即虚空,为道之状,由此可知,道先生混沌,混沌又生一。《天瑞》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太易者,未见气也;太初者,气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质之始也。气形质具而未相离,故曰浑沦。浑沦者,言万物相浑沦而未相离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循之不得,故日易也。易无形埒,易变而为一,一变而为七,七变而为九。九变者,究也,乃复变而为一。一者,形变之始也,清轻者上为天,浊重者下为地,冲和气者为人;故天地含精,万物化生。”该段可以很好补充这个过程,“气”即能量,“质”即物质,“浑沦”即混沌,翻译过来的意思是:&1t;/p>

        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所谓太易,是指还没有能量产生;所谓太初,是指能量开始产生了;所谓太始,是指能量有了一定的形态;所谓太素,是指物质的开始。能量、形态、物质具备却从未分离,所以叫做浑沦。所谓浑沦,说的是万物浑然一片而没有分离。看它看不见,听它听不到,摸它摸不着,所以叫做易。易没有形状与界限,易变化而成为一,一变化而成为七,七变化而成为九。九是变化的终极,于是又变化而成为一。一,是形状变化的开始,清轻的上升成为天,浊重的下沉成为地,中和之气便成为人,所以天地蕴含着精气,万物由此变化而生。”&1t;/p>

        该段同时正是“反者道之动”的体现,道生混沌大体分为四个步骤,而混沌生一大体又可分为三个过程(即“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两者相合即“一”变为“七”;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地之数始于一终于九,此即“七”变为“九”,物极必反,故“九”复变而为“一”。)&1t;/p>

        4、“无状之状,无物之象”叫做混沌,混沌之所以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科学的解释是因为维度不同,有混沌之时尚未有天地。&1t;/p>

        5、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这就是世界最根本的真相,佛曰一切尽是虚妄,任物者唯有心而已。后文再详细解释。)&1t;/p>

        &1t;/p>

        &1t;/p>


  (https://www.23xsww.net/book/50/50155/19222318.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