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尚小说网 > 穿到明末当皇后 > 第一百六十八章 鸟枪换炮

第一百六十八章 鸟枪换炮


  中国发明的火药及火器,在13世纪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后,欧洲人出现了火绳枪,这就是鸟铳的原型。

  鸟铳是欧洲发明的,但关于鸟铳是如何传入中国的,说法历来不一,有中国自创说,还有欧洲传入说,更有日本传入说。

  但可以肯定的是,鸟铳不是日本传入的。早在嘉靖二年广东新会西革湾战斗中,明军就曾缴获葡萄牙人的鸟铳。而鸟铳传入日本则大约在16世纪中期,《南浦文集》中记载为1543年,与此同时,《万历十五年》一书中也有提到过鸟铳的来源问题,虽然戚继光认为鸟铳来自日本,但在1543年前的记录上却看不到日本曾有效地使用这种武器。

  所以,可以认为,鸟铳不是自日本传入中国。而鸟铳的普遍使用,《筹海图编》记载,嘉靖二十七年,明军收复日人、葡人占据的双屿(今浙江省鄞县东南海中),获鸟铳及善制鸟铳者,明廷命仿制。

  约在同时,又有鲁嘧国(土耳其)鸟铳传入中国。明万历26年赵士桢著成的《神器谱》中记载了鸟铳传入中国后,中国原有的诸火器皆失其利,是因为中国原有的铳器需一手持柄一手燃药因而较难命中目标,而形容鸟铳为:“后有照门,前有照星,机发弹出,两手不动,对准毫厘,命中方寸,兼之筒长气聚,更能致远摧坚。”

  《神器谱》中也记载了赵士桢参考了鸟铳与三眼铳的特色而制出迅雷铳(多管的鸟铳),参考了鸟铳与佛郎机铳的特色制出了掣电铳(后膛定装弹药的鸟铳)。明天启元年刻印的《武备志》有将各国制的鸟铳相比较,认为噜蜜鸟铳最远最毒。

  明崇祯3年刻印的《兵录》记载的子母鸟铳配有插管式的铳刀(刺刀)。

  欧洲的火绳枪在三十年战争后被燧发枪替代。中国明朝末年毕懋康撰《军器图说》首次介绍了燧发枪(书中称“自生火铳”)。清朝康熙年间制造出燧发枪,当时称为“自来火”。

  与明代前期使用的手持火铳相比,鸟铳身管较长,口径较小,发射同于口径的圆铅弹,射程较远,侵彻力较强;增设了准星和照门,变手点发火为枪机发火,枪柄由插在火铳尾銎内的直形木把改为托住铳管的曲形木托,持枪射击时由两手后握改为一手前托枪身、一手后握枪柄,可稳定持枪进行瞄准,射击精度较高。

  又因其枪机形似鸟嘴,故又名鸟嘴铳。它的基本结构和外形已接近近代步枪,是近代步枪的雏形。由枪管、火药池、枪机、准星、枪柄等组成。使用时通过预燃的火绳和扣动枪机,带动火绳点燃火药池内压实的火药,借助火药燃气的爆发力将枪管内铅弹射出,杀伤敌方人马。曾为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装备之一。

  为了解鸟铳的做法,这得从明代的工艺说起。宋应星的《天工开物》中说:“凡锤鸟铳,先以铁挺一条大如箸者为冷骨,裹红铁锤成。先为三接,接口炽红,竭力撞合。合以后以四棱钢锥如箸大者,透转其中,使极光净,则发药无阻滞。”

  这就是延用了数百年的鸟铳制作工艺,虽然在中国火铳的点火技术经过了几次改良,但是传统铳体的制造工艺一直到晚清洋务运动兴起时才被彻底抛弃,从第一支火绳枪起到二次大战的数百年中一直采用,可谓渊源流长。

  而明代早期采用铆接,因制造不便,后期采用两段铜箍固定,虽然清洗不便,却缩短了鸟铳的制作时间。清代学习土耳其的方法,固定铳管用细绳子扎,在一支铳上分成几段扎上一种牢固的细棉绳,在清洗铳管时只要解开绳子就能取下铳管,只是绳子容易被射击后炽热的铳管烙断。

  鸟铳的出现引起了军队装备的重大变化,很快就成为装备明、清军队的主要轻型火器之一。《明会典》记载,嘉靖三十七年一年之中即造鸟嘴铳1万支。戚继光《练兵实纪》记载,戚家军步营有2699人,装备鸟铳1080支,约占40%置内外火器营,其中内火器营3920人,有鸟枪护军2512人,占64%。

  明朝鸟铳的射击过程,看来很麻烦。据赵士桢的传授,可分为以下步骤:倒药(将火药从药罐中倒入药管中,每管药发射1发弹),装药(将火药从铳口倒入铳膛),压火(用随枪的仗装膛内火药压实压紧),装弹(取出弹丸装入铳膛,然后用仗将弹丸压入火药中,装门药(将发药罐中的火药倒入药室的火门内,把药室填满,使之与铳膛内的火药相连,而后将火门盖盖上,以防潮湿),装火绳(将火绳装入扳机的龙头式夹钳内,准备点火),

  这时即以准备完毕,射手处于听命待发状态。射击时,需打开火门盖,点燃火绳,以蹲跪姿或立姿瞄准扣动扳机发射。紧急时也可直接向火门点火不瞄准发射。

  鸟铳存在点火时易受风、雨影响以及点燃火绳时要保留火种和燃着的火绳不能维持较长时间等缺点。

  萨尔浒之战时,明军西路军在萨尔浒山上见努尔哈赤的八旗军来攻,即令各队结营列队以待。当后金军进至山下时,即刻下令开炮轰击。战幕方拉开,雨雪忽止,天降大雾,弥漫山谷,视线不清,咫尺之外,难分敌我。明军个个恐惧,人人心慌,便点燃松枝当火炬。

  这恰好把自己完全暴露在金军面前。金军利用其火光,使用弓箭,箭无虚发,每发必中。明军虽有火光易于点燃鸟铳,但因在明处,难寻目标,非但未能伤敌,自己反吃大亏。加之黑色火药惧潮湿,雨雪中使用不便。

  萨尔浒之战正好在雨后初晴,湿度最大时,不用火烤干,便无法射击。所以八旗军愈战愈勇,步步逼近,攻入明营,一举夺取了萨尔浒山营寨。萨尔浒之战中,鸟铳(火绳枪)的缺陷暴露无遗。清承明制,清代鸟铳无较大发展,在鸦片战争前,出现一种抬枪,由二人用火绳点火发射,实际上是一种重型鸟铳。

  鸟铳与火铳不同,鸟铳的主要特点首先是铳管前端安有准心,后部装有照门,构成瞄准装置;其次是设计了弯形铳托,发射者可将脸部一侧贴近铳托瞄准射击;再次是铳管比较长,长度和口径的比值约为50:1~70:1之间,细长的铳管使火药在膛内燃烧充分,产生较大推力,弹丸出膛后的初速较大,获得低伸弹道和较远的射程;最后则是发火机的不同,用火绳作为火源,扣动扳机点火,不但火源不易熄灭,而且提高了发射速度,增强了杀伤威力。

  据《大明会典·火器》记载,兵仗局在嘉靖三十七年(仿制了第一批鸟铳1万支,装备明军使用。)

  当时的鸟铳铳管用精铁制作,此种精铁要用10斤粗铁才能炼出1斤,只有用这样的精铁制成的铳管,才能坚固耐用,射击时不会炸裂。


  (https://www.23xsww.net/book/80/80343/531965477.html)


1秒记住爱尚小说网:www.23xsww.net。手机版阅读网址:wap.23xsww.net